春节的8个晚上丨让生活更加“风物清美”

春节的8个晚上丨让生活更加“风物清美”

乜許詯傻 2025-02-03 科技报 11 次浏览 0个评论

编者按“回家过年”,始终是让中国人心心念念的大事儿。首个“非遗版”春节来临,澎湃评论部继续推出夜读特别策划《春节的8个晚上》,邀请东西南北中代表性省份作者,介绍当地特色年俗,记录传统中国节的浪漫与美好。

有一阵,我拿着号称“中国人的节日之书”的《清嘉录》,不断寻找与我记忆中相匹配的年俗或说法。比如有一阵闹得沸沸扬扬的“小年夜”,网上各有各的说法。现在我们都知道,手机日历上一般会标注腊月二十三为“北方小年”,而腊月二十四为“南方小年”。

在我的印象里,从小到大,我们从来没有把腊月二十四称为“小年夜”。腊月二十四就是年廿四(或“念四夜”),做团子、吃团子,其乐融融,大致如此。而真正的小年夜,应该是除夕的前一夜。

《清嘉录》最后一条“小年夜大年夜”云:祀先之礼,相沿用昏,俗呼“大年夜”。或有用除夕前一夕者,谓之“小年夜”,又曰“小除夕”。俗又总呼之为“大年小夜”。出处总算是找到了,但我并没有特别开心的感觉,因为我知道,有些地方确实是把年廿四当作“小年夜”的,就是现在所谓的“南方小年”,也有出处:江、震风俗,以腊月二十四日夜为小除夕,与郡俗小异。这段文字见之于杨辛父的《红梨庵集》。

中国太大,各地习俗之大不同是不消说的,作为个人,我们当然会觉得伴随自己成长的年俗比较亲切。实际上,像《清嘉录》这样开卷有益、极富趣味的书,主要记录的还是苏州的岁时风俗。该书作者顾禄于二十五岁时母亲亡故,守孝时“日与父老谈吴趋风土,目之所见,耳之所闻,辄寄诸子墨,以资歌咏,以资剧谈”,只是作者渊博,下笔之时往往旁搜远绍、引经据典、博采各家,让人觉得整个中国的习俗尽在书中,事实上当然不是。

即使以一地论之,东西或南北也可能略有差异。在苏州吴江,以祭灶送灶时的做团子、吃团子来说,一些地方有做“冬至团”的习俗,“比户磨粉为团,以糖、肉、菜、果、豇豆沙、芦菔丝等为馅。为祀先祭灶制品,并以馈贻,名曰‘冬至团’”。但在另一些地方,则对“冬至团”不太重视,年廿四的团子是忙碌的重点,到了这一天,“是夜送灶,谓之‘送灶界’。比户以胶牙饧祀之,俗称‘糖元宝’。又以米粉裹豆沙馅为饵,名曰‘谢灶团’”。

与一位朋友谈及,说起现在的年俗,本地还能基本一致遵循的,大概就只剩下了除夕吃年夜饭、年初五接财神等寥寥数种,我甚至不确定,大年初一早上的一碗小圆子,是否还通行。《清嘉录》中说,“除夜,家庭举宴,长幼咸集,多作吉利语,名曰‘年夜饭’,俗呼‘合家欢’”,至少,一个最大公约数——“合家欢”还是存在的,而且普遍存在。为了“合家欢”,几亿人流动在道路上,既为欢欣抵达,也为重新出发。

从物质相对匮乏时代过来的人,记忆中的年俗总与食物联系在一起,“含吃量”较高。比如我,但凡有人一提到过年,总要联想到团子、蹄髈、蛋饺、爆鱼等各类食物,对我而言,这已经是无法抹去的印记,但在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,“每逢佳节胖三斤”则是该忧虑的事情。与我们的想象并不一致,就算是在古代,人们也并不以“吃”为过年的全部,只消读一读《清嘉录》中的“新年”一节,就知道当时的年俗有多么丰富多彩了。

“城中玄妙观,尤为游人所争集。卖画张者,聚市于三清殿,乡人争买芒神春牛图……杂耍诸戏,来自四方,各献所长,以娱游客之目。”接下来,作者例举了“高竿”“走索”“穿跟斗”“吞剑”等二三十种杂耍诸戏,可谓精彩纷呈,放到现在,这些技艺几乎每一样都可申请非遗项目。比如木人头戏,“围布作房,支以一木,五指运三寸傀儡,金鼓喧嗔,词白则用叫颡子,均以一人为之”,此类传统木偶戏,在各地都有一些变体,现在有不少已经成为非遗。

以过年年俗而论,《清嘉录》中记载的清代嘉庆、道光年间苏州人过的年,既传统也前卫,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彩,层次也丰富,考虑到苏州当时是东亚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,这其实并不奇怪。比如,作者不仅提到了上述传统杂耍诸戏,也提及“西洋镜”的妙用,甚至还提到了“显微镜”,让我们明白西洋的一些器物,在19世纪早期就已经流传于中国民间。《清嘉录》初刻于1830年,正值近代中国大变局前夜,传统的毁灭与新生,都在酝酿之中。

最让人感兴趣的是,当时的过年也有“假期”,对于社会各阶层来说,过了元宵,这个年才算过完,这与我自小到大的感受相符。在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番苏州人欢喜过年的场景后,顾禄写道:至十六日,然后学子攻书,工人返肆,农人各执其业:谓之“新年”。简单翻译一下:到正月十六,大小神兽归笼,打工族到岗,农民回家干活,这就是新年。我们仅从除夕开始算起,这场民间狂欢就要延续半个月,氛围拉满,精神松弛,想起来也颇为令人神往。

苏州的春节年俗存在于《清嘉录》的文献当中,也是活生生的苏州人一代一代的传承,关于“小年”可能有争议,关于团子的做法可能有变化。所谓年俗,不是重复100年前古人过节的模样,而是让人在传承当中活出新的意义,春节的核心还在那份快乐,那份企盼。

2024年12月,“春节——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”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,在我看来正当其时,如果它能够早来十年,那显然更好。“社会实践”内涵丰富,制作传统的过年美食肯定也在里面,但这仅仅是社会实践很小的一部分,也不该是主要的部分,它还有更为广阔的内容。我们应该降低“含吃量”,走出只有吃吃喝喝的春节,更多地走向户外,走向新的年俗,为传统注入新内涵,让生活更加“风物清美”。

春节的8个晚上丨让生活更加“风物清美”

海报设计 白浪

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学习使用0830,本文标题:《春节的8个晚上丨让生活更加“风物清美”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
网站统计代码